中心消息
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和結核發病的風險
作者:萬芳醫院結核病中心 李枝新主任
新型的生物製劑能拮抗腫瘤壞死因子(tumor necrosis factor, TNF)或是介白質 (Interlukin, IL)的作用,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達到一個新的境界。許多過去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(non-steroidal anti-inflammatory drugs, NSIADs)或是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 (Disease-modifying anti-rheumatic drugs , DMARDs)仍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的患者,可以在使用新型的生物製劑後,大幅改善生活品質。生物製劑也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。與其他DMARDs最大的不同點是,它只針對特定的免疫功能起作用,且對細胞其它日常運作影響很小,是一種高度選擇性的免疫調控藥物。
觀察過去累積的大量臨床經驗,科學家發現接受此類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,有更高的風險罹患結核病,推究其中的免疫調控機制,腫瘤壞死子因子是細胞免疫十分關鍵的信息因子,而結核的感染過程中,會在體內產生肉芽腫性炎症反應 (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),需要依靠有效的細胞免疫來抑制病菌在體內的擴散,才能避免潛伏結核感染進展到活動性結核病灶。生物製劑影響了吞噬細胞和淋巴球間的信息傳遞,使得免疫細胞無法有效的維持肉芽腫性炎症反應的完整性,而讓結核菌在體內擴散的風險大幅增加達1.6-25.1倍。
因為潛伏結核感染沒有任何症狀,目前的診療準則,建議所有需要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,應定期測定丙型干擾素試驗 (6歲以下兒童因丙型干擾素試驗的資訊不足,可考慮使用結核菌素測試取代),以便早期發現潛伏結核感染,若檢測結果為陽性,應和醫師討論使用生物製劑的好處和風險,若需持續使用生物製劑,應考慮接受潛伏結核感染的治療,根除體內休眠的結核菌,以避免治療過程中結核病活化。
目前潛伏結核感染的治療處方,建議使用9個月的單一藥物isoniazid投予,雖然能有效的減少結核發病的風險,但有2.7-4.6%的患者在使用此一處方期間產生肝炎而需中斷治療。近年來有新的短程治療處方,服用rifapentine加上isoniazid共三個月,每周投藥一次,只需要服藥12劑即可完成治療,和9個月的isoniazid相比,減少結核發病的風險效力沒有明顯差別,但是發生肝炎副作用的風險較低(0.4%)。但是短程治療處方尚沒有針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大型臨床試驗。Rifapentine目前也還沒有衛福部的藥證,只能由疾病管制局專案藥物或是加入臨床試驗取得。